宁夏伊利工厂,伊利人全力以赴生产牛奶守好国人的“奶瓶子”。3月2日,宁夏日报整版报道了从西海固走出伊利“工匠”们的故事。
灌装机操作员范利飞 精益求精生产好牛奶
走到灌装机前,范利飞包裹得严严实实,只有脸、手和脖子露在外面。
仔细检查并养护完设备,这名宁夏伊利公司的灌装机操作员开始了每天的工作:清洗、灭菌,确保牛奶从待装罐到灌装完成的全过程处在无菌环境。
他启动吹瓶机,一个个平整的PET瓶胚变成了圆柱体的瓶体,通过传递星轮到灌装区域进行牛奶灌注、封装,他取出30瓶检测扭力、30瓶检测内压、30瓶检测气密性,所有指标完全合格。完成这些准备工作,灌装机以每分钟近千瓶的速度完成牛奶的灌装,一瓶瓶牛奶飞快地在他面前掠过。
随后,牛奶瓶排着队经过喷码机打码。这意味着,这批牛奶即使销往天南海北,也能追溯到范利飞面前的这台灌装机,产品的“前世今生”一清二楚。
范利飞的工作就是把牛奶灌装进牛奶瓶。为此,他需要做好设备的护养润滑,定期对灌装间进行空气消毒等,确保为消费者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这份工作看起来轻松,因为有世界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保障,但同时也有极大挑战,需要确保所有的PET瓶都完全密封,不能有一个针眼大小的孔。
繁复而又严谨的工序,让范利飞每天都告诉自己:精益求精,产好牛奶。
今年新春,这名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庄村的25岁青年踏着当年红军前进的小路返乡时,有了新的梦想——走好人生长征路。
1935年10月6日,中央红军从单家集出发,来到张易堡(现张易镇)。
“小时候,村里的老辈人经常给我们这些后辈讲述红军当年经过我们村的故事。而今,党带领西海固群众过上了好日子,我们不能忘了好日子是怎么来的,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范利飞说。
2016年,范利飞从固原市第五中学考入宁夏大学。毕业后进入宁夏伊利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制盖机和灌装机操作员。
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牛奶,范利飞每天都细致入微地工作,“儿时的食物单一,生活的场景时常像电影镜头般从我的眼前闪过,也时刻提醒我,现在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是多么的珍贵。”
“我因为这份工作使家庭走出贫困,享受美好新生活。想到资助我的好心人可能会喝上伊利产的牛奶,我怎么能不对自己经手的产品负责?”范利飞说,“我要踏实工作,生产好牛奶。”
制造品保工程师马蕾 为人间烟火味再添醇香
天刚亮,又一批牛奶运抵宁夏伊利公司的工厂。检测合格后,65吨牛奶收入A15原奶罐。当天值班的制造品保工程师马蕾当即接手做后续处理。
这位26岁的青年行走在罐体和管道之间,认真观察仪器的运转情况:杀菌、脱气和均脂等环节,温度、真空度、压力等参数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半成品的流转时间是否低于4小时……
马蕾的任务是按规范流程和标准处理好当天送达工厂的几百甚至上千吨牛奶,注入无菌罐,确保最优品质。在他的后端,这些牛奶将完成罐装和检验,配送到千家万户。
“每天,有1亿多份伊利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每年,有超过13亿中国消费者享用到伊利产品。这些产品里,就有我参与生产的一份。”马蕾说,“把工作的点滴细节做好,凡是我经手的产品,都要对得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对得住消费者的厚爱。”
在马蕾看来,阖家团聚时,他们的餐桌上可能会倒上一杯牛奶;走亲访友时,也可能带上一箱牛奶作为礼物。牛奶是爱的表达,是对健康的关切,是人间烟火气中的醇香。因此,自己更要坚守好岗位,一丝不苟地做好工作。
马蕾是西海固出生的农家孩子。他最难忘的回忆是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的家乡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
马蕾回忆说,“当时,我就在旁边,亲眼看着总书记冒着大雨走农户、问冷暖。”第二年,马蕾考入陕西科技大学。
对于当地人来说,西海固是一片让人既爱又恨的土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是常态,因为严重缺水,“种下一篓子,收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
马蕾的父亲马安林介绍,1983年他结婚时,连1公斤盐都买不起,还是岳父给买了盐。
1982年开始,在这片曾被称为“中国贫困之冠”的土地上,党中央开启包括西海固在内的“三西”扶贫开发计划,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的先河。
马蕾的家在六盘山脚下,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西海固胜利翻越了“脱贫路上六盘山”。马蕾的家乡大变样,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泥泞道变成了柏油路……
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宁夏,建设家乡。马蕾应聘到宁夏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名制造品保工程师。儿时的贫困一去不复返,他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成为朋友眼中的“潮男”。自信从容、阳光向上,穿衣不只为保暖,也追求时尚;吃饭不只为果腹,也追求健康;出行不只为到达,也追求快捷。
马蕾的命运逆袭让他非常感恩。“我知道,西海固的变化归根结底源自党的好政策,源自国家的关怀。”
春节前,马蕾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应变克难、牛奶保供,请算上我一个!”他说。
灌装工彭城 服务消费者就得做到极致
每次和朋友唱歌,彭城都会点《雾里看花》,唱到“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这一句时,会格外动情。
作为宁夏伊利公司的灌装机操作员,他特别在意经手产品的所有细节,希望能挑出毛病,经常被朋友们说“有完美主义强迫症”。
“对于那些‘问题包’,我们就是宁可多检万包,也不错过一包。”25岁的彭城说,对消费者负责的理念,要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成为一种潜意识。
他从事的灌装工作就是使用全自动的机器设备将生产好的牛奶灌装进牛奶盒里。在这一环节,重中之重是确保所有的包装盒都能实现完全密封。
为了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必须把“可疑”牛奶盒排查出来,彭城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就是要在确保万无一失的前提下,尽力减少损耗。为此,他精心养护好仪器设备,关注微小细节,努力减少“可疑”牛奶盒的数量。每当他走上岗位,就不停叮嘱自己,一定要控制在线产品容量符合要求。“我每天都会抽检一两百包的包装盒。如果检查时发现一点瑕疵,就一定要去彻底改善,确保牛奶的品质和风味,为消费者提供最佳体验。”他说。
他所在的宁夏伊利工厂使用全球最先进的仪器,可靠性、稳定度都很高,但也一点不能疏忽。灌装机操作员上班时,会异常严格消毒,然后进入完全无菌的工作环境,在灌装前后都进行充分检查,确保灌装完美无瑕。
“我的秘诀就是两个词:责任、坚持。”彭城说,“要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中的产品没有一点问题。”
“我小的时候,和父母、弟弟一起,居住在王洼镇李寨村的一间窑洞里。我上小学前,堂姐每天带着我天不亮就出发,书包里装着一个馍馍,翻山越岭去上学,天黑回家又吃馍馍。那时,除了过年,基本吃不到肉。”彭城说,“我上小学时,父亲为了家庭生计搬到了长城村,虽然只有7亩水地,但收成比之前15亩山地的产量要好一些。”
这名在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长大的青年深深地明白责任和坚持的价值, 是他从长征故事里得到了激励,也是从他家乡经过的长征队伍留给他的最大感触。1935年10月8日傍晚,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到达长城村里的乔家渠,住在乔生魁家。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用双脚丈量山河,用鲜血浇灌梦想。我为什么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呢?”
彭城念完初中后,进入彭阳县职业学校,此后进入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在宁夏伊利的车间先后担任辅机操作员和灌装机操作员。
他说,红军长征曾走过自己的家乡,有着这样的缘分,所以自己更要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人生奋斗的长征路,尽职尽责地为消费者服务
彭城一家生活得比较拮据,为了维持一家的生计,他的父亲先后外出务工,2013年不幸遭遇事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公司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施以援手。“我入职后,公司连续3年都给我发放困难员工补助,让我非常感动。”在彭城看来,自己如今的工作,让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来越美、心情越来越好,大步迈向幸福生活。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