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生产线一加速,电费就猛涨,设备还总出问题!”设备主管李德伟看着屏幕上“上蹿下跳”的能耗曲线,眉头紧锁。一旁的工程师小丁举着一条磨损严重的皮带喊道:“这皮带一个月换三次,噪音大得连说话都得靠吼!”两人抬头望向车间天花板的空调出风口——它正随着设备震动“嗡嗡”作响,仿佛在发出求救信号。

一场“较真”的晨会
晨会上,李德伟用激光笔点着大屏幕:“大家看,咱们的空调就像个‘大力士’,不管需不需要,都铆足劲全速运转。结果电费超标,设备还累得‘发烧’!”数据显示,车间实际只需“微风”就能保持洁净,但空调却一直“狂吹”,不仅多耗电,还让皮带、轴承磨损加快30%。会议室里一片沉默,有人嘀咕:“这‘大力士’能不能学会‘看情况出力’?”
灵光一现:给空调装个“智能开关”
“如果安装一个能够自动调速的装置呢?”李德伟突然提议,“就像给空调装个‘智能开关’,风力大了自动调小,小了再加大,始终保持刚刚好。” “这能行吗?万一调不准,车间洁净度不达标怎么办?”有人担心。“不试试怎么知道!”李德伟一拍桌子,“咱们先选一台空调做实验,装传感器监测风力,再用变频器自动调节转速。成功了再推广!”
攻坚48小时:从“过山车”到“稳稳的幸福”
团队连夜安装设备,第一次测试却让人捏了把汗——风力忽大忽小,电机“喘着粗气”频繁变速,反而更耗能。工程师丁仕启灵机一动:“咱们设个‘安全区’!比如风力在14到16之间就不调,超出范围再动,这样电机不用总折腾。”改进后,风力平稳多了,但新问题又来了:生产线突然加速时,传感器“反应慢半拍”,导致风力短暂超标。“再加个‘预测功能’!”李德伟带着黑眼圈说,“让系统提前‘预判’生产线速度,主动调整风力。”

胜利的春风:能耗省20万,噪音少一半
系统终于“听话”了!空调像被注入了“智慧”,风力稳稳维持在15帕,设备不再“发烧”,皮带寿命也延长了。更惊喜的是,电机寿命保持五年不在话下,预计能省20万元。电机噪音从“摇滚现场”般的89分贝降到“图书馆级别”的55分贝。巡检员马龙龙打趣道:“现在这空调,像放风筝一样,该松时松,该紧时紧,真是省钱又省心!”
这次改进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所有人看到:一颗螺丝钉、一条皮带、一度电的优化,都能为工厂创造巨大价值。李德伟和团队用“较真”的态度证明,创新不是专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伊利人追求卓越、创新求变的日常。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降本”的践行者、“增效”的推动者、“创新”的主角。正如那台“聪明”的空调——春风拂面时,改变早已悄然发生。
供稿:新疆工厂 杨镕蔚